四月初,寧強縣巴山鎮關口壩教學點校園內櫻花盛開,姹紫嫣紅,把古樸的校園裝扮得格外靚麗。
關口壩歷史悠久,關口壩學校文化底蘊濃厚,史建于1952年,開始是由街上的關帝廟改建而成,后遷址到莊房壩,鼎盛時期曾開設過高中班,有近800余名師生,先后吸引了省內外的名師在此任教,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。
時過境遷,昔日輝煌的關口壩現在只是一個自然村,關口壩學校也成了不足50人的教學點。
近年來,學校搶抓機遇,以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為契機,經多方走訪,反復論證,決定打造校園紅色文化。在寧強縣政協、縣委史志辦、縣文化和旅游局、縣教學研究室、縣天津高級中學、巴山商會、巴山督學辦、巴山鎮九年制學校等單位支持下,在文史愛好者付林、周建琴、周安、周凱、田金、彭加才、成杰等老師的配合下,收集整理出以關口壩紅色文化為主的本土文化。
關口壩本土文化分為3大塊9個版面,其中,關口壩歷史包含關口壩近現代沿革、歷代史志中的關口壩、關口壩兵事雜錄3個版面;關口壩學校建校史1個版面;關口壩紅色文化為關口壩紅色文化(一)、關口壩紅色文化(二)、紅軍烈士、紅軍英雄何樹林、優秀偵查員彭永楨5個版面。
關口壩,因地處川陜交界,故稱關口;又因其為山間一谷地,故稱壩。有據可追溯到明清時期,民國及解放初得到了大力發展。這里曾是天臺鄉、巴山公社、巴山區、關口壩鄉治所所在地。
關口壩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,闖王李自成、白蓮教首王聰兒、四川督辦田頌堯部先后征戰于此。
1933年至1935年,紅四方面軍31軍1千余人進駐關口壩,先后建立區、鄉、村蘇維埃政權。在紅軍政治部領導下,開過多次會議,陳昌浩等給蘇維埃、游擊隊的干部講過話。關口壩地區成為川陜革命根據地重要的戰略要地和物質轉運站。
在此期間,茅坪溝的何銳(女)、關口壩的楊步超、熊永奎、劉安欽、杜長富等20多名青年男女積極踴躍報名參加紅軍。同時,也涌現出一批紅色人物,如紅軍英雄何樹林,優秀偵查員彭永楨,堅貞不屈的汪副連長、王明貞烈士等。
該校下大力氣打造校園紅色文化,旨在傳承紅色基因?,賡續紅色血脈,加強師生愛國主義教育,厚植愛國主義情懷。
作者:唐波